30 年後記住蘋果的牛頓

30 年後記住蘋果的牛頓

三十年前的 1992 年 5 月 29 日,蘋果公司發布了其最具創新性和革命性的產品——Newton MessagePad。一年後大張旗鼓地發布了,但作為一款產品,只能用失敗來形容。牛頓在當時的流行文化中廣受嘲笑,成為昂貴但無用的高科技產品的縮影。儘管隨著時間的推移,該設備有了顯著的改進,但它未能獲得市場份額,並於 1997 年停產。儘管 Newton 失敗了,但它激發了 Apple 工程師創造出更好的東西 – 並在某些方面導致了 iPad 和 iPhone 的誕生。

想像

1976 年,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 (Steve Jobs) 於 1983 年從百事公司挖來營銷大師約翰·斯卡利 (John Scully),擔任蘋果公司新任首席執行官。然而,他們的關係破裂了,兩年後,喬布斯在激烈的權力鬥爭後離開了蘋果。儘管斯卡利通過削減成本和推出新的麥金塔機型使蘋果公司盈利,但沒有這位富有遠見的蘋果創始人,他感到失落。因此,當蘋果員工艾倫·凱衝進斯卡利的辦公室並警告他“下次我們不會有施樂”(借用想法)時,他認真對待了這件事。

1986 年,斯卡利委託團隊為蘋果公司未來可能創造的新型計算設備製作兩段“高概念”視頻。這些“知識導航”廣告展示了一種可折疊的類似平板電腦的設備,帶有通過語音指令進行交互的人形“虛擬助手”。雖然有些人嘲笑這些科幻小插曲不切實際,但它們啟發了蘋果員工,讓他們思考計算機的未來。

與此同時,蘋果工程師 Steve Sakoman 在 Macintosh II 推出後感到無聊。他想製造一款類似於他為惠普製造的開創性筆記本電腦的便攜式設備。為了阻止他離開蘋果,副總裁讓-路易斯·加塞特允許他創建“臭鼬工廠”項目來實現他的夢想。但他不想只生產一台麥金塔筆記本電腦。他的願景是開發一種類似於平板電腦的設備,大約有一張折疊的 A4 紙大小,可以讀取人類的筆跡。

夢想開始溜走

1987 年牛頓項目開始時,構建此類設備的技術尚不存在,因此 Sakoman 聯繫了 AT&T,並聘請該公司開發其 CRISP 處理器的低功耗版本,該處理器後來被稱為 AT&T Hobbit。

不幸的是,這位霍比特人並不像他的同名者那樣敏捷和聰明。蘋果首席科學家拉里·特斯勒 (Larry Tesler) 表示,該處理器“漏洞百出,不太適合我們的用途,而且成本過高”。Newton 的原始設計需要三個 Hobbit 處理器才能運行,最終用戶的成本接近 6,000 美元,而且該設備至少需要五年才能準備就緒。手寫識別軟件是該設備的關鍵優勢,但其開發也進展緩慢。

牛頓的開發陷入停滯,薩科曼開始對它的完成不再抱有希望。1990 年,他離開蘋果公司,與 Gussie 一起創立了 Be, Inc.,該公司生產自己的台式電腦和 BeOS 操作系統。

與此同時,蘋果的另一個“絕密”部門也在研發獨特的便攜式設備和軟件,代號為“Pocket Crystal”。拉里·特斯勒被要求對這支球隊進行評分,看看他們是否可以取代牛頓。相反,他提議將 Pocket Crystal 分拆成一家獨立的公司(後來成為General Magic),並將牛頓項目的重點重新放在新硬件和新管理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